11月30日至12月6日一周热点事件分析 消费者落入信泰人寿保险陷阱10年交了23万保险费取钱还要等到2084年
近日,据来自浙江省金华浦江的张女士反映,她十年前为自己的一双儿女分别购买了一份来自信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泰人寿”)的分红保险,却在十年后惊讶地发现,原本以为孩子读大学时就能取回的资金,实际上要等到2084年才能领取。
据张女士讲述,她是在一次饭局中结识了一位保险销售员,该销售员向她推荐了一款据称比理财公司还要便宜的保险产品。销售员告诉她,这款保险年年都会有分红返还,等到孩子上大学时,基本上可以连本带利地将钱一次性取出。基于这样的承诺,张女士决定购买,并为此支付了十年的费用,总计23万余元。
然而,四年后,张女士开始收到分红,每两年共计8400元(两份保险合计)。但当她希望取出资金以支付儿子上大学的费用时,却遭到了保险公司的拒绝。保险公司表示,该保险尚未到期,无法取出,只能提供现金价值加持。
张女士对此感到十分愤怒,她认为当初销售员明确承诺孩子上大学时可以取回资金,为何现在却取不出来?当她查看保险合同时,更是震惊地发现,合同上明确写着保险期间为73年,也就是说要到2084年才能领取保险金。
舆情发展:随后,张女士拨通了当时的保险营销员华某某电话,接电话的是对方的丈夫,其称不知情,其妻子之前在保险公司上班,已变成“植物人”五六年了,建议张女士去咨询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客服称,两个工作日内会回复相关处理结果。
张女士称,她曾与信泰人寿相关工作人员协调,说很需要这笔钱,对方说以人道主义给15.6万元,加上之前已领取的7万元分红,共计22.7万元。但这笔钱低于自己十年来交的金额。
据信泰人寿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保单承保后,工作人员曾向张女士进行电话回访,张女士清楚相关的条款、责任和义务。目前,张女士没办法提供销售误导的证据,公司也无法向营业销售人员核实相关情况,合同已生效13年,张女士要求全额退费,公司难以支持。因此前双方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后续公司愿意配合再次调解。
舆情数据分布:主要分布于短视频端。其中短视频端97332篇次占比48.50%,其次依次为微博端56657篇次占比28.23%、客户端22577篇次占比11.25%、微信端11183篇次占比5.57%、新闻端6227篇次占比3.10%、贴吧端2335篇次占比1.16%、网站端1910篇次占比0.95%、问答端1265篇次占比0.63%。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陷阱、保险公司、保险金、分红、风险、理赔”等关键词展开。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4.20万条,占比20.93%,中立新闻13.47万条,占比67.13%,正面新闻2.40万条,占比11.94%。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18万余条。其中短视频7万4千余条、微博5万6千余条、客户端4万3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舆情启示:消费者落入信泰人寿保险陷阱的消息不仅令人震惊,更让众多购买的人对信泰人寿的诚信产生了严重质疑。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然而,在信泰人寿这里,消费者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十年间,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钱被保险公司以各种名义收取,而在急需用钱时,却被告知无法取出,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极大的伤害。
其次,信泰人寿保险公司的行为也严重违反了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作为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然而,信泰人寿却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利用花了钱的人保险知识的匮乏,设置重重陷阱,诱导消费者缴纳高额保险费,而到了需要理赔或取款时,却又推三阻四,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更为严重的是,信泰人寿保险公司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和信誉。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信泰人寿的所作所为却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让花了钱的人保险行业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因此,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信泰人寿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其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并公开曝光其不法行为,以儆效尤。同时,也希望众多购买的人能够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要认真了解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内容,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比较适合的保险产品,避免落入保险陷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